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shù)仍舊呈現(xiàn)持續(xù)上升態(tài)勢,造成全球經濟下行。隨著海外病毒變異,新冠肺炎病毒研究進入新的攻堅階段,科學不分國界,病毒的溯源問題成為各國相關領域科學家當前的重要工作。
新冠病毒研究只是人類病毒研究的一部分,根據(jù)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 V)第七次報告顯示,目前得到收錄認可的病毒約為4000多種。
那么,什么是病毒、病毒與人類又存在什么關系?
通過人類醫(yī)學史可以窺見,病毒早就被人類社會所發(fā)現(xiàn)。如早在公元前2~3個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于天花的記錄,但礙于人類視覺的極限以及醫(yī)學認知水平的時代局限性,直到19世紀末,病毒才被發(fā)現(xiàn)和鑒定。到了20世紀下半葉,病毒研究進入了黃金時代,大多數(shù)能夠感染動物、植物或細菌的病毒在這數(shù)十年間被發(fā)現(xiàn)。同時由于病毒的結構和組分簡單,有些病毒又易于培養(yǎng)和定量,因此在20世紀40年代后,病毒始終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材料,病毒研究逐步成為人類醫(yī)學史上的系統(tǒng)化學科。
在實踐方面,病毒研究對防治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疾病作出了重要貢獻,如病毒疫苗的發(fā)展、利用昆蟲病毒作為殺蟲劑等,且就人體自身而言就存在大量相互制衡、相互補充的病毒,他們之間相互作用反而對人體某方面進行了保護??梢哉f,在漫長的病毒史和人類史上,人類和病毒一直是亦敵亦友的關系。
人類史上曾有多起由病毒引發(fā)的傳染病大流行
人類與病毒亦敵亦友的關系是建立在雙方平衡對峙的基礎上,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那種這種關系就隨之破裂。在人類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多次類似的由病毒引起的全球大流行疾病,造成的傷亡甚至超過此次新冠病毒。
如19世紀至20世紀初,橫行歐亞大陸的天花病毒,因其傳染性之強,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而成為人類歷史上發(fā)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德國馬爾堡病毒,該病毒最早在1967年發(fā)現(xiàn)于德國馬爾堡,引發(fā)的傳染病稱為馬爾堡出血熱,該病毒通過血液、排泄物、唾液、嘔吐物等方式和介質進行傳播,病患者通常病發(fā)后一周死亡,病發(fā)死亡率為25%至100%,對于這種具備高度傳染能力,而同時致命的疾病,目前暫無任何疫苗或醫(yī)治的方法;埃博拉病毒,該病毒可以說是在新冠病毒爆發(fā)之前,近幾年來令整個國際社會聞之色變的病毒,該病毒病死率高達50%~90%,被列為生物安全等級最高級第4級,該病毒自1976年至2012年間爆發(fā)了23次,2014年7月,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非洲大爆發(fā),其感染和死亡人數(shù)超過以往任何一次,目前還沒有有效抵御這種病毒的疫苗和藥物。此外,還有我們較為熟悉的SARS病毒、變異能力極強的甲型流感病毒等。
基于科學儀器的病毒研究
病毒研究發(fā)展歷程短,是受人類視覺觀察的極限所限,病毒無法被人類直觀,也無法通過普通采樣器進行采樣,更無法簡單進行滅活、消殺,病毒研究是基于各項設施完備的科學裝置及儀器的基礎上進行的。常見的就是各個病毒實驗室,如我國的武漢病毒研究所、哈爾濱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以及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學實驗室、法國里昂讓·梅里厄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生物安全級別皆為最高級別第4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4實驗室,其主要研究對象為對人體具有高度的危險性,通過汽溶膠途徑傳播或傳播途徑不明,目前尚無有效疫苗或治療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而我們熟悉的病毒研究儀器,如核酸提取儀、實時熒光定量PCR、離心機、病毒采樣箱、病毒采樣管、氣溶膠采集器、樣品記錄單、手消設備、潔凈采樣袋、冰袋、高危險生物樣本轉運箱和生物安全垃圾袋等,則作為病毒研究的專業(yè)設備成為實驗室的通用儀器,在病毒研究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近幾年甲型流感的全球流行、埃博拉在非洲的大面積傳播甚至是禽流感、鼠疫病毒的爆發(fā)來看,病毒的科學研究是保障人類醫(yī)療健康的重要手段。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對病毒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新冠病毒研究只是人類病毒研究的一部分,根據(jù)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ICT V)第七次報告顯示,目前得到收錄認可的病毒約為4000多種。
那么,什么是病毒、病毒與人類又存在什么關系?
通過人類醫(yī)學史可以窺見,病毒早就被人類社會所發(fā)現(xiàn)。如早在公元前2~3個世紀的印度和中國就有了關于天花的記錄,但礙于人類視覺的極限以及醫(yī)學認知水平的時代局限性,直到19世紀末,病毒才被發(fā)現(xiàn)和鑒定。到了20世紀下半葉,病毒研究進入了黃金時代,大多數(shù)能夠感染動物、植物或細菌的病毒在這數(shù)十年間被發(fā)現(xiàn)。同時由于病毒的結構和組分簡單,有些病毒又易于培養(yǎng)和定量,因此在20世紀40年代后,病毒始終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重要材料,病毒研究逐步成為人類醫(yī)學史上的系統(tǒng)化學科。
在實踐方面,病毒研究對防治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疾病作出了重要貢獻,如病毒疫苗的發(fā)展、利用昆蟲病毒作為殺蟲劑等,且就人體自身而言就存在大量相互制衡、相互補充的病毒,他們之間相互作用反而對人體某方面進行了保護??梢哉f,在漫長的病毒史和人類史上,人類和病毒一直是亦敵亦友的關系。
人類史上曾有多起由病毒引發(fā)的傳染病大流行
人類與病毒亦敵亦友的關系是建立在雙方平衡對峙的基礎上,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那種這種關系就隨之破裂。在人類歷史上,曾發(fā)生過多次類似的由病毒引起的全球大流行疾病,造成的傷亡甚至超過此次新冠病毒。
如19世紀至20世紀初,橫行歐亞大陸的天花病毒,因其傳染性之強,傳播速度快,致死率高,而成為人類歷史上發(fā)病率最高、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之一;德國馬爾堡病毒,該病毒最早在1967年發(fā)現(xiàn)于德國馬爾堡,引發(fā)的傳染病稱為馬爾堡出血熱,該病毒通過血液、排泄物、唾液、嘔吐物等方式和介質進行傳播,病患者通常病發(fā)后一周死亡,病發(fā)死亡率為25%至100%,對于這種具備高度傳染能力,而同時致命的疾病,目前暫無任何疫苗或醫(yī)治的方法;埃博拉病毒,該病毒可以說是在新冠病毒爆發(fā)之前,近幾年來令整個國際社會聞之色變的病毒,該病毒病死率高達50%~90%,被列為生物安全等級最高級第4級,該病毒自1976年至2012年間爆發(fā)了23次,2014年7月,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非洲大爆發(fā),其感染和死亡人數(shù)超過以往任何一次,目前還沒有有效抵御這種病毒的疫苗和藥物。此外,還有我們較為熟悉的SARS病毒、變異能力極強的甲型流感病毒等。
基于科學儀器的病毒研究
病毒研究發(fā)展歷程短,是受人類視覺觀察的極限所限,病毒無法被人類直觀,也無法通過普通采樣器進行采樣,更無法簡單進行滅活、消殺,病毒研究是基于各項設施完備的科學裝置及儀器的基礎上進行的。常見的就是各個病毒實驗室,如我國的武漢病毒研究所、哈爾濱國家動物疫病防控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以及加拿大國家微生物學實驗室、法國里昂讓·梅里厄實驗室等,這些實驗室生物安全級別皆為最高級別第4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P4實驗室,其主要研究對象為對人體具有高度的危險性,通過汽溶膠途徑傳播或傳播途徑不明,目前尚無有效疫苗或治療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而我們熟悉的病毒研究儀器,如核酸提取儀、實時熒光定量PCR、離心機、病毒采樣箱、病毒采樣管、氣溶膠采集器、樣品記錄單、手消設備、潔凈采樣袋、冰袋、高危險生物樣本轉運箱和生物安全垃圾袋等,則作為病毒研究的專業(yè)設備成為實驗室的通用儀器,在病毒研究領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近幾年甲型流感的全球流行、埃博拉在非洲的大面積傳播甚至是禽流感、鼠疫病毒的爆發(fā)來看,病毒的科學研究是保障人類醫(yī)療健康的重要手段。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對病毒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